国难思良将。
在国家遭遇危机时,朝野上下最希望的,就是能有英明的将领挺身而出,带领军队力挽狂澜,拯救民族于危亡。然而,历史上总有一些昏庸的帝王,不仅没能重用良将,反而轻信谗言,把他们亲手除掉。结果,本该是国家中流砥柱的名将,一个个惨死,最终让帝国加速走向灭亡。下面这四位,就是最不该被杀的将领。
---
一、伍子胥——忠臣被害,吴国自取灭亡
伍子胥是楚国人,其父伍奢是太子太傅。楚平王好色昏庸,本该娶太子建的妻子,却被奸臣费无极挑拨,自己霸占了美人孟嬴。费无极担心太子报复,便诬陷太子与伍奢谋反。楚平王竟信以为真,不仅杀了伍奢,还派人追杀太子。太子逃亡,伍子胥的兄长伍尚为救父不走,结果被杀。唯有伍子胥侥幸逃到吴国。
到吴国后,伍子胥全力辅佐吴王阖闾,使吴国强盛,并帮助其大败楚军,攻入楚都,为父兄报仇。后来吴王夫差继位,曾击败越国,使越王勾践投降。勾践忍辱负重,卧薪尝胆,暗中积蓄力量。伍子胥看得清楚,多次劝夫差除掉勾践,以绝后患。
展开剩余78%然而,勾践通过美女与财宝收买吴王宠臣伯嚭。伯嚭反过来在夫差面前进谗言,说伍子胥有异心。夫差信以为真,赐死伍子胥。果然,伍子胥死后,越国东山再起,最终灭了吴国,夫差自杀而亡。
---
二、李牧——赵国最后的屏障
赵国名将李牧,是当时最能与秦国抗衡的统帅。秦国通过改革逐渐强大,多次侵扰赵国,甚至在长平之战屠杀了45万赵军,使赵国元气大伤。此后,赵国只能依靠廉颇、李牧这样的老将名将苦苦支撑。
李牧在雁门郡大破匈奴,声名大振,被调来镇守对抗秦军。他多次以少胜多,让秦国名将王翦也奈何不了赵国。秦军无计可施,只能行离间计。王翦用重金贿赂赵王宠臣郭开,让他进谗言陷害李牧。
赵王糊涂,竟轻信谗言,杀掉了李牧。失去李牧,赵国彻底失去了与秦抗衡的最后屏障。很快,王翦挥兵灭赵,赵王被俘,赵国从此覆灭。
---
三、蒙恬——秦朝的“第一勇士”
秦朝统一六国后,名将王翦、王贲等功成身退,唯有蒙恬继续镇守边疆。他率领大军北击匈奴,收复河套,被誉为“华夏第一勇士”。可以说,他是秦朝最倚重的战将。
然而,秦始皇病逝途中,权臣赵高篡改遗诏,发动沙丘之变,立胡亥为帝。蒙恬因与长子扶苏关系密切,被视为眼中钉。胡亥担心他手握30万大军不受控制,便听信赵高之言,赐死蒙恬。
失去蒙恬,秦朝再无能将可用。随后胡亥昏庸无道,加之赵高祸乱朝政,天下大乱,农民起义四起。短短几年间,强盛无比的大秦便土崩瓦解。如果当年蒙恬未死,也许秦朝还能延续更久。
---
四、袁崇焕——大明最后的屏障
明末,内忧外患并存,崇祯即位时,大明已是危机四伏。好在他手下有一位能臣干将——袁崇焕。袁崇焕曾自信满满地对崇祯说“五年平辽”,崇祯对此寄予厚望,给予他极大信任与支持。
在抗击后金的过程中,袁崇焕屡立战功。但他杀了毛文龙,又与皇太极暗中议和,虽惹人非议,但崇祯仍选择信任。真正的转折点是1629年,皇太极绕道蒙古,突然兵临北京。袁崇焕星夜率军勤王,虽成功守住京城,但也被皇太极设计陷害。
皇太极散布谣言,说袁崇焕勾结后金,甚至放清军入关。崇祯本就多疑,竟轻信谗言,痛下杀手,将袁崇焕凌迟处死。自此,大明再无能将镇守边关。为了抵御清军,崇祯只能把原本镇压农民军的精兵调到北方,结果腹地空虚,农民军卷土重来。几年后,李自成攻入北京,明朝彻底覆灭。
---
总结
历史的教训一再证明:在国家危亡之际,最需要的是贤臣良将的辅佐。然而,昏庸的帝王往往最害怕的,恰恰是那些真正能救国安邦的人。他们因听信谗言、疑心过重,错杀忠良,将最后的希望亲手斩断。
伍子胥之死,让吴国失去屏障,终被越国所灭;李牧之死,使赵国彻底失去了抵御秦国的能力;蒙恬之死,让秦朝无人可镇守边疆,迅速走向崩溃;袁崇焕之死,则加速了明朝的灭亡。
良将若在,或许历史会是另一番景象。但帝王昏庸,往往让国家在最后的转机中走向绝路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