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荆轲刺秦王》是战国末期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。主人公燕太子丹(姬丹)曾被父亲燕王喜送往秦国做人质。在秦国时,他与秦王嬴政原本有过交情,但后来因关系恶化而心生怨恨,最终逃回燕国(约公元前231年),并开始策划如何报复。
不久,秦国攻灭韩国,俘虏韩王。次年,赵国因饥荒导致人心不稳,成为秦国扩张的机会。秦将王翦、杨端和、李信等人率大军三路围攻赵都邯郸。赵国若灭亡,秦军下一步就会直逼燕国边境。而此时的燕国国力在战国七雄中本就薄弱,多次战乱后更显衰败,仅比残余的韩国稍强一些。姬丹深感恐惧,于是想出一条“奇策”抗秦:
他打算寻找一位天下勇士,带着厚重礼物去秦国,以劫持甚至刺杀秦王来迫使其归还攻占的土地。姬丹设想,如果成功劫持,便能与秦王达成归还诸侯土地的协议;若不成,就干脆刺杀秦王,趁秦国内部动乱、将领在外征战之际,关东诸侯联合起来反秦,从而一举击败秦国。
展开剩余67%为了实现这一计划,姬丹专门寻得锋利的匕首,又花重金请铸剑名家徐夫人打造,并将刀刃淬毒,确保见血封喉。他最终把希望托付给勇士荆轲。荆轲以燕国使者身份入秦,却在秦宫行刺时失败,不仅未能伤及秦王分毫,反而激怒了秦王政。秦国随即发兵讨伐,燕国国都蓟城很快陷落。燕王喜仓皇逃至辽东,还不得不以太子丹的人头献给秦国求和。
从结果看,姬丹的设想过于天真。即便荆轲刺秦成功,秦国也未必因此分崩离析。那时关东六国已所剩无几:韩国已亡,赵国几近覆灭,只余代地孤立的残余势力,难成气候;魏国早已元气大伤,面对秦国只得苟延残喘,不敢轻举妄动;齐国与燕国有深仇旧怨,又因秦国“远交近攻”的策略与秦保持友好关系,加上其相国后胜已被秦重金收买,更无意参与抗秦。这样一来,真正可能参与的只剩下楚国。然而楚国虽大,却早已连年受秦打压,纵然愿意反秦,也难与秦国抗衡。
更何况秦国并不会因秦王遇刺而陷入混乱。战国后期,秦国已建立起稳固的法制与军事体系。即便国君骤亡,也能迅速更立新王而保持政局稳定。当时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已年过十岁,足以继位。因此,荆轲刺秦即使成功,也只可能延缓秦国统一的步伐,而不会改变大势。
说到底,姬丹的计划本身存在巨大漏洞。他一心想着先劫持秦王,再图刺杀,结果使荆轲无法直接下手,反而错失机会。荆轲自己也曾无奈地说:“若非要生擒秦王立约,我早已得手。”可见计划的失败,源于太子丹的盲目与愚昧,直接加速了燕国的灭亡。
这段历史让人深思:一个人的冲动与错误判断,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,也葬送了整个国家的生机。
——文/历史紫陌阁
(图文来源网络,侵删)
发布于:天津市信钰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